在這個時間被分割成數(shù)個碎片,大塊的時間顯得異常奢侈的當下,一本能夠讓我們在通勤或者是睡前隨手翻閱,隨手放下的書,實在是非常難得的。我們很難在10站地鐵之中看完整個文藝復興運動,而睡前躺在床上,大部頭的藝術史又顯得過于沉重。我們需要一本既有料,又清楚,同時每個章節(jié)獨立成篇,短小精悍的書。
于是《圖解》出現(xiàn)了。無論我是作為一個藝術從業(yè)人士,還是單純的藝術愛好者,都從中獲得了不少樂趣。這本書值得每一個對藝術有興趣的人得空便翻上一翻。本書作者桑德拉·巴拉利(Sandra Baragli),佛羅倫薩大學哲學與文學系畢業(yè),主攻中世紀美術史研究。在1996年獲得由Cologni藝術大師基金會設立的畢業(yè)獎學金,其畢業(yè)論文的主題為中世紀的建筑和圣像畫研究。曾在《中世紀》《藝術風格》等專業(yè)期刊發(fā)表論文若干。
收錄400多件藝術珍品,全景式呈現(xiàn)14世紀的28個藝術主題、40位藝術巨匠、30座藝術明珠城市。引進自意大利權威藝術出版社Electa的經(jīng)典藝術史普及讀物——《圖解歐洲藝術史:14世紀》終于與中國讀者見面。歷時數(shù)年、編者權威、面向大眾、廣受贊譽,是一套百科全書式的歐洲藝術史,一座你手邊的藝術博物館!
《圖解歐洲藝術史:14世紀》是一套引進自意大利的,面向大眾的藝術史普及套系書的第一本。針對現(xiàn)代人碎片化的閱讀習慣,以提煉詞條、高度概括、拆分圖片細節(jié)、高信息量的呈現(xiàn)方式,帶你了解14世紀——這一在文藝復興前夜的、承上啟下的偉大時代的藝術史發(fā)展圖景。首創(chuàng)“關鍵詞+城市+藝術家”的體例,“關鍵詞”提煉出14世紀的28個重要藝術主題,建立讀者對14世紀歐洲藝術的總體印象,如哥特式、騎士精神、托缽修會、瘟疫、禮拜堂、建筑工地、彩繪玻璃、細密畫、藝術贊助等;“城市”部分介紹了14世紀以佛羅倫薩、錫耶納、巴黎、維也納為代表的藝術氛圍濃厚、大師云集、藝術產(chǎn)業(yè)極為發(fā)達的代表性藝術中心,及其重要藝術作品和地標性建筑;“藝術家”則介紹了以喬托、杜喬、西莫內(nèi)·馬丁尼、彼得羅·洛倫澤蒂為代表的14世紀大師的生平,圖解其代表性作品。以新聞學中的“where”“what”“who”3W的概念,將零散的知識關聯(lián)起來,建立聯(lián)系,有全景也有細節(jié),并以圖像輔助文字加強理解和記憶。
即使是對于學習西方藝術史的人來說,這本書中依然能夠帶來無限驚喜。畢竟,當我們在學習藝術通史的時候,只能蜻蜓點水地將每個時代最優(yōu)秀的藝術家提及出來,而不得不有所取舍。然而,這常常會給人以錯覺,便是藝術史是由數(shù)個明星一般的大師們所構成的。事實上,無論哪個時代,藝術世界都是由無數(shù)大師、“二師”乃至“三師”們共同造就的。大師們的作品也并非空中樓閣,而是在其他藝術家的基礎上“百尺竿頭更進一步”,最終站在了時代的頂點。
這本用圖極其奢侈的書,為我們講述了很多湮沒在歷史之中的人和他們的故事。看完這些,才能夠明白,為何喬托是文藝復興的先聲,而其他人不是。
當然,對于單純抱著對藝術的興趣來閱讀的人來說,這本書也是非常友好的。書中的每個小節(jié)獨立成篇,完全不用為了讀這本書而先把藝術通史啃一遍。事實上,書中的很多章節(jié)要比現(xiàn)在朋友圈的文章還要短,但書中又友好地提供了足夠的鏈接:每一個小節(jié)旁邊,都會有“相關條目”或是“相關藝術家”這樣的附注,將整本書像網(wǎng)一樣織在一起。